2月19日是雨水节气。在雨水期间,人体新陈代谢也日趋活跃,阳气开始升腾,肝气生发,会导致一些人中焦空虚。尤其是小儿,可能会表现出体虚的病症。因此,雨水时节有“百草回生,百病易发”的特点。
在这个时节,如何调整饮食、作息和锻炼习惯,达到养阳健脾、祛湿防病的目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针灸专科主任易伟民副主任医师结合中医理论和多年的临床经验为大家支招。
肝旺脾弱当调和
遵循“省酸增甘以养脾”原则
春季对应肝脏,肝气旺盛且升发,使人精神焕发。然而,若升发过度,则可能引发面红目赤、烦躁不安、急躁易怒等不良症状;反之,若肝气郁结,又会导致人们陷入低落、抑郁的情绪中。因此,在春季,养肝调肝成为养生的核心。
易伟民副主任医师表示,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克脾,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导致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的出现。因此,在雨水节气,饮食调养应注重补脾。
“甘味食物具有补脾的功效,然而酸味食物入肝,其性收敛,过多食用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甚至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故雨水时节的饮食应遵循‘省酸增甘以养脾’的原则。”
易伟民建议,可以适量摄入甘味食物,如山药、大枣、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桂圆、栗子等,同时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如乌梅、酸梅等。此外,应避免过多食用生冷油腻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粥是易消化的食物,搭配以上食材熬制的粥,对于调和脾胃、滋补身体具有良好效果。
在雨水时节,气候逐渐回暖,但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对此,可增加新鲜蔬菜与多汁水果的摄入,以补充人体水分,滋补阴津。
肝气平稳、脾胃安宁
情绪管理要重视
雨水节气应重视情志养生。由于天气变化不定,人们的情绪容易波动。特别是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慢性疾病人群,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因此,雨水时节,应努力调整心态,保持心情恬淡、开朗豁达、与人为善。肝脏喜顺畅而恶抑郁,只有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才能使肝气平稳,脾胃得以安宁。
顺天时,晚睡早起
白昼悄然拉长,黑夜逐渐缩短。易伟民建议,为顺应自然的节律变化,人们应当调整作息,适当缩短睡眠时长,晚睡早起,以利阳气生发。具体而言,建议每晚在11点之前进入梦乡,早晨则在7点之前醒来,迎接新的一天。
春生之时,乃少阳生发之际,胆属少阳,与肝相连。易伟民表示,根据中医经络学说,胆经循行于头两侧,故可每日用梳子梳理头两侧,通过疏散胆经,以通达阳气,顺阳气生发之势。
春捂严防“倒春寒”
宜“下厚上薄”
雨水时节,气候反复无常,且常有严重的“倒春寒”现象。《摄生消息论》曰:“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膜里,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熏,不可暴去。”这意味着在春季,不应过早地脱去厚衣,而应随着气温的波动适时增减衣物。特别是对于老年群体,注重保暖显得尤为重要。民间亦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之说,强调了在春季保持适当温暖的重要性。
那么,春捂应当怎样捂、捂哪里呢?
易伟民引用《老老恒言》表示:“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同样,医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对于那些患有关节疼痛的人群来说,春捂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更应注重肩、腰、腿等关节部位的保暖,防止寒湿之邪侵袭而引发疾病。
春阳升发宜运动
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
大地万物复苏,正是进行户外锻炼的好时节。“人体应顺应自然律动,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轻度运动,使身心融入大自然。通过舒缓的运动以调动人体的阳气,调节心情。”易伟民说。
《摄生消息论》有云:“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抑郁。”此言正是强调了春季户外运动的重要性。
然而,锻炼时也需注意运动强度的把控。过于剧烈的运动会导致体内中气过度消耗,进而削弱对肝气的控制,使得肝气过盛而外泄,最终会引起身体发热、上火等症状。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林栩琪 刘文琴 黄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