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清朝前中期,继明末清初的大规模移民外,仍有移民零散迁移柬埔寨——1679年,暹罗入侵柬埔寨,柬埔寨国王携亲眷逃跑,暹罗觊觎恾坎已久,趁机对恾坎进行掠夺。恾坎武装力量薄弱,也未得柬埔寨国王的保护,鄚玖及家眷被俘虏至暹罗。后在暹罗国内面临变局之时,鄚玖得以去往隆奇居住,隆奇地势狭隘,难以容纳众多人口,因而鄚玖又借机转归恾坎。经过被暹罗俘虏一事,鄚玖意识到柬埔寨非长久的依靠,谋士建议鄚玖“不若南投大越,叩关称臣,以结盘根之地。万一有故,依为亟援之助。”
遂鄚玖于1714年,乘船前往广南表归附广南的诚心,阮主听闻大喜,改恾坎为河仙镇,收为属国,并授予鄚玖官印,封其为河仙镇总兵。入殖越南后,为避免与篡夺黎朝王位的莫登庸所建立的莫朝(1527~1592年)家姓相混淆,遂在本姓莫上加“邑”旁,写作“鄚”。此后,河仙名义上归属广南。
由于广南尚无实力在河仙实行实际统治,河仙仍由鄚氏家族实行自治统治。《大南实录》中记载,鄚玖归于河仙后,在河仙建立城郭与管理制度,建立军队以保卫河仙子民的安全,并建立官署以吸纳贤才,“建城郭,起营伍,具僚佐,多置幕署,以延接贤才”。
经过鄚玖的开发建设后,河仙成为繁盛一时的港口和华侨聚集地,不仅吸引了“闽粤豪皆来归”且“海外诸国,帆樯连络而来”,其中“近华(指越南人)、唐(指华侨)、獠、蛮,流民丛集,户口稠密”。鄚玖逝世后,鄚天赐继任总兵大都督,继续治理河仙。
鄚天赐时期
鄚天赐周旋于中南半岛的柬埔寨、暹罗、越南等国,以和平协调方式使各国形成相对平衡的制衡关系,为河仙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与各国的博弈中,河仙进入黄金时期。鄚天赐在鄚玖统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河仙,广收流民,并推进制度及文化建设。鄚天赐还利用相对和平的周边环境,在河仙积极发展中转贸易,其中与广东的贸易往来最为频繁,双方交易的主要物品为稻米和锡矿。
经过鄚天赐的主动经营开发后,河仙成为闻名中外的中转贸易港口和柬埔寨典型的华侨自治社区,社区中的华侨在鄚氏家族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仍保持着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认同。当地人为了纪念鄚氏父子开发河仙地区的功绩,特意建立“鄚公祠”来表达他们崇高的敬意。戴可来先生还评价鄚氏父子开发建设河仙为“华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黄雄略先生在《柬埔寨志略》将鄚氏父子开拓柬埔寨一事认为是“华人拓殖斯土之滥觞”。鄚玖之后的又一批移民是杨彦迪、陈上川所率移民群体。杨彦迪、陈上川原为郑成功部下,其在与清朝作战失败,复明无望之时,遂带领随从及亲眷三千多人,乘船五十余艘,向南投奔越南。
越南朝廷将杨彦迪、陈上川等人安置在柬埔寨东浦之地,利用他们的力量开垦柬埔寨,这样不仅安置了杨彦迪、陈上川这批移民,而且可以趁机开发东浦之地,为越南所用。杨彦迪等人到达东浦后,将所居地打造成一个适宜居住的家园,不仅开垦土地安置房屋,而且还积极发展商业和贸易,清人、西洋、日本和阇婆诸国的商船在此络绎不绝。
经杨彦迪、陈上川等移民群体的开发,“汉风渐渍于东浦矣”,东浦俨然成为一个有着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地区。明末清初时期是华侨移居柬埔寨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的华侨以大规模群体方式向柬埔寨迁移,柬埔寨华侨人数迅速增加,柬埔寨华侨社会逐渐形成。
清朝前中期延续移民浪潮
清朝前中期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严格的迁界令,迁界令使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的损害。沿海居民大多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生计断绝,“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在此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大批民众向东南亚移居,其中就包括柬埔寨地区。
清朝前中期清政府还实行海禁政策以切断中国民众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往来和人员流动,尽管有层层管控,但民间来往仍不绝如缕,难以断绝,《清朝通典》中记载:“每冬春间,浙闽粤商人往彼互市,近则兼市丝筋,及夏秋乃归。”每年冬天和春天,浙江、福建及广东等东南沿海的商人去柬埔寨进行贸易,在夏秋季节时再把柬埔寨的特产和商品运回到中国。
这批来往于中国和柬埔寨的海商成为华侨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侨居柬埔寨,在柬埔寨居住的半年里,也一定程度上扩充了柬埔寨的华侨社会。随着国内环境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海禁政策难以适应当时社会现状,乾隆皇帝登基后,考虑到清朝从贸易中获取的税收之利和沿海民众的谋生问题,取消了“三年不归者不许再回原籍”的规定,并决定“南洋一带诸蕃仍准照旧通商”。自此,海外侨民的身份问题逐渐解决,该规定为中国民众无限期侨居国外赋予了合法性,并且侨民可自由回国。清朝政策上的改变使得普通民众的海外贸易和侨居他国成为一种合法行为,所以又有大批民众选择长期或短期的移居到柬埔寨。“18世纪中期后,中国帆船在从越南到暹罗的中南半岛的沿海贸易活动中十分活跃。”
其中中南半岛包括柬埔寨,柬埔寨与华贸易更为紧密,两者的商船贸易由此更加繁盛,人员流动更为频繁。康熙年间,中国商船的主动远洋贸易随着西方来华商船的增加而呈现衰退趋势,但在对中南半岛的贸易中,中国商船仍占据优势地位。
“在对越南、柬埔寨、暹罗的中南半岛贸易中仍占据优势,19世纪初叶年均估算为120余艘”,沿海民众继续移居柬埔寨。清朝前中期的移民潮是明末清初移民浪潮的延续,此时期的华侨迫于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外迁。中国沿海民众经贸易航道前往柬埔寨经商或定居者日众,柬埔寨华侨人数持续增加。
清后期的华工移民
清朝后期的海外移民潮,不仅是明清时代规模最大的海外移民潮,也是中国海外移民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首要窗口,传统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共存,半殖民化和近代化相伴,外来西方势力入侵与内部战乱变革不断,社会经历了巨大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逐渐打开,国内受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小农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大批农民和小商人破产,迫于国内生活的压力,他们纷纷涌向海外谋生。
汕头港、厦门港、广州港及香港中转贸易港的远洋轮船,成为移民迁移的主要渠道。且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的条例为移民远渡海外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1863年柬埔寨沦为法国殖民地,中柬两国的国家关系长期中断,但中国的移民却并未断绝。
法国在统治柬埔寨前期,为了开发柬埔寨当地的资源,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徕中国劳工,大批契约劳工受此吸引而奔赴柬埔寨。契约劳工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前往柬埔寨,成为此时期最具代表的移民群体。除了契约劳工外,自愿移民也未有减少。据统计“在1890年前后,柬埔寨全境约有华人13万多,约占全国人口9.7%”。华侨到达柬埔寨后,大批涌向橡胶园和胡椒园,还有部分从事土地开垦和种植业。
法国殖民当局为了便于对华侨的管理和控制,将华侨按照方言和籍贯分为五个帮,分别为:海南帮、潮州帮、广肇帮、客家帮、福建帮。这些帮会成为中国移民在柬埔寨最基本的社区组织,是柬埔寨移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五大帮会以地缘和血缘为基础,为新来的移民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新的迁移人群又壮大了各帮会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移民规模的扩大,并逐渐扩展形成移民网络。“移民网络形成后,移民信息可能更准确、更广泛传播,移民成本可能因此而降低,从而不断推动移民潮。”
不少中国沿海民众受地缘、血缘等移民网络的相互牵引,而远赴柬埔寨,受此影响而来的移民也占相当比例。“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以后,进入法属印度支那半岛的中国移民几乎全是找亲友的”,家族式移居成为移民网络最明显的表现。
清朝后期的华工是柬埔寨重要的移民成分,柬埔寨的华侨数量随着华工的不断到来而不断增加,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华侨帮会,华侨帮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移民规模。
明清时期华侨移民柬埔寨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明朝前中期、明末清初、清朝前中期及清后期。明朝前中期,华侨多因外出经商而移居柬埔寨,并在这里形成一批“押冬”商人,这些人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会留住侨居地,成为明前中期柬埔寨华侨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末清初,受国内战乱的影响,民众以团体性方式移居柬埔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团体移民为鄚氏家族的迁移。
鄚氏家族在柬埔寨建立了自治城市河仙,为该地区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清朝前中期延续明末清初的移民浪潮,华侨受国内经济压力的影响继续前往柬埔寨,他们在当地安居乐业,改善生存环境,并积累了财富,提高了自身生活质量。
结语
总的来说,清朝后期,法国殖民者以保护的名义占据柬埔寨,为了加紧对于这一地区经济的掠夺,法国积极招揽中国沿海地区的民众前往柬埔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受西方列强的挟持,民众出国合法化,为法国掠夺中国人口提供了条件,在此背景下,形成了清朝后期的华工移民浪潮,柬埔寨华侨社会不断发展。
柬埔寨暹罗移民河仙杨彦迪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