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刘伯承,都是我军的开创者和领导人之一。
战争年代,两位名将或在一线或在中枢,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了功勋。但是,建国以后的50年底末,两位老帅的命运都遭遇了坎坷。
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66岁的刘伯承成为建国后第一位落难的开国元帅;而在第二年的庐山会议,彭德怀元帅因为“万言书”事件,成为继刘帅之后第二位落难的开国元帅。
但是,同样是在运动中落难,刘伯承元帅后来仍然受到重用,出任战略小组组长,助手有徐帅、粟裕等人,而彭总的遭遇则令人扼腕。
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刘伯承元帅晚年
长期以来,坊间一直有彭总和刘帅存在分歧的传言。
1932年秋,刚刚进入江西苏区的刘伯承,在红军内刊上发表了几篇批评文章,文章的大意,是红军不会打“正规战”,红一、三军团林总、彭总对此不赞成。
1933年2月,时任红军总长的刘伯承,协助朱老总、周公实施第四次反“围剿”,当红三军团彭德怀接到围攻易守难攻的南丰命令时,在电话里说“是哪个出的主意”。
全面抗战爆发后,彭德怀和刘伯承的位置发生了一个“大挪移”。
1940年秋,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因为日军一个大队深入根据地肆无忌惮,彭总下令129师围而歼之,打响了关家垴围攻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重创日军,但未能全歼。彭、刘在关家垴战斗中存在分歧。
到了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的第三阶段,志愿军第三兵团60军180师遭遇美军反包围损失惨重,在志司总结会议上,彭总对3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说:
你们不是刘伯承带出来的吗?刘伯承是最讲战术的,怎么还打败仗?
彭德怀元帅
在反教条主义中,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刘伯承元帅是最后一个被点名的。在此之前,李达、萧克、叶剑英元帅也被一一点名。
这次运动,指称“某某集团”是萧克为主、李达为副。
1958年6月20日,怀仁堂扩大会议的代表增加到1004人,列席438人。
6月23日,主席在一次会上,也提到军事院校的教条主义:现在学校奇怪得很,中国革命战争经验不讲,专门讲“十大打击”,而我们几十个打击也有,却不讲……
谈到刘伯承元帅,主席也说了几句很重的话:
他一到苏区,就和“洋大人”搞在一块儿,军事上完全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抗战时期,好一点……
彭总说:刘伯承身上有很严重的教条主义,不但影响了南京,就连北京也有吹鼓手、抬轿子的……
反教条主义,是在一年前开始,由彭总主持,也得到了主席的首肯。
而当时的刘伯承元帅已在一年前辞去了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职务。但是,在急需去苏军化的大背景下,反教条主义还不能不提军事学院的创始人刘伯承元帅。
彭总曾经表示:教条主义的大本营就在军事学院,司令部在训练总监部。
这两个单位的院长兼政委、第一任部长,都是刘伯承元帅。
但是,主席认为刘伯承元帅是思想方法问题,同时也肯定伯承同志有令人佩服的一面。同时主席指示:检讨发言不要写了,也不要出席会议。决议不要写任何人。
陈毅、朱老总、刘伯承在延安
刘帅成了反“教条主义”的头面人物。
但是,在主席眼里是“思想方法”问题,而且因为身体原因可以不到现场。
由于当时刘帅正在上海养病,陈毅等人力主刘帅写一份检查就可以,不必亲自到场。但是,刘帅的老搭档邓公从大局出发,还是建议刘帅亲自到大会做一个表态。
就这样,66岁的刘帅冒着唯一的左眼也会失明的风险,亲自赶到千人大会做检讨。说到动情之处,不禁潸然泪下。刘帅检讨完毕,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59年8月的庐山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时任防长的彭总因为针对经济问题的万言书,被点名批评。紧接着,在随后的会议上,又指出一个以“彭黄张周”为首的某某集团。
庐山会议后,彭总卸任防长,到三线做调研。
但是,和刘帅在庐山会议后不久出任战略小组组长不同,彭总在此后的15年间一直远离了军界。战争年代一颗璀璨的将星和三八线对抗17国联军的“战神”,再也没有回到熟悉的军事领域。
同是落难,为什么刘帅能重返军界彭总却被冷藏到底?
首先,1958年的教条主义是为了去苏军化,早已去职的刘帅还被拿出来点名,无非就是军事学院的代表人物。到了第二年的庐山会议,国际环境、国内形势更加险恶,彭总直言不讳的万言书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其次,性格即命运。刘伯承元帅一向温文尔雅、待人宽和,受到错误批判时,表现出了能屈能伸的大智慧。而彭总性格率直、刚正不屈,庐山会议期间本有几次当面沟通的机会,可惜都错过了。
彭总
再次,反教条主义的主持人彭总、小组组长邓公,他们对刘帅只是就事论事,所以后来定性的“某某集团”时并没有刘帅。而在庐山会议上,林总的煽风让彭总被列入“某某集团”,而且还是彭、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之首。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刘帅虽然被批判,但仍然受到主席的信任,所以第二年还能主持战略小组,4年后又参赞擘画了反击印军的战斗。而彭总再也没有出山。